
黨委委員、副院長 杭剛
(2025年3月)
按照“大視野”謀劃、“大思政”引領、“大職教”建設、“大督導”護航的思想理念,下面將從我們建設高水平專業群基礎、存在的問題短板以及“雙高”建設的思路等幾個方面來談“新雙高”建設。
一、“新雙高”建設基礎
(一)大思政育人格局初步形成
學院以“匠心樹人”黨建品牌建設為抓手,推進星級化為標尺,不斷深化“北疆魯班 善建筑城”“琢石黨建”等黨建品牌內涵建設,創新打造“匠心機電”“一引四驅 紅藍并行”等黨建品牌,推動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案例。建成全市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全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培育)基地,在全院營造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氛圍,2024年普通話測試2006人達到在校生的34%,過關率達到92.8%。運用案例教學、行走的思政課、微電影等形式,增強課程吸引力、實效性和覆蓋面,思政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創新,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正在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效應正在形成,2024年5項微電影展示活動在教育部評選中獲獎,2個參賽團隊課程思政大賽獲自治區三等獎、1個團隊獲自治區二等獎。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人才培養體系正在形成,成立美勞教育中心,全面實施“美育浸潤行動”,將美勞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美勞教育按照三年規劃推進,2025年我們主要以打基礎為主,全面推進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培養、課程開設和美勞教育體系構建,2026年以社團建設、精品打造為重點,2027年是美育浸潤、樹立品牌。
(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初步建立
一是形成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人才培養體系。與區內14所中等職業學校建立“3+2”人才合作培養體系,“2+2+2”“中高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正在實施,專升本比例逐年提升,積極探索職業本科專業建設,搭建“中高本”人才通道。緊密圍繞人才緊缺技術崗位,持續推進“工匠班”“訂單班”“現場工程師班”“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SGAVE班”人才培養模式,各類班共有21個,916人。二是逐步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2025年確定37個招生專業。近年來,新增地區產業緊缺急需專業7個,淘汰落后專業4個,專業設置不斷優化。下一步要做到“兩個精準”對接,專業精準對接產業、人才培養精準對接企業需求。三是關鍵辦學資源建設取得實效。近年來,有3項教學成果獲自治區教學成果一等獎,2024年遴選培育18個院級教學成果。1門課程被評為自治區在線精品課、1門課程被評為自治區級職業教育一流核心課程,1個專業教學資源庫被評為自治區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四是產教融合不斷深化。充分發揮市域產教聯合體牽頭院校作用建設,推進產教融合供需平臺建設,以項目為抓手促進市域產教聯合體實體化運作。推進學院牽頭建設的現代煤炭開采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扎實謀劃5個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6個產業學院建設,突出產教融合辦學特色。資源系的行動導向模塊化教學、機電系華景新能源試點班、化工系匯能試點班、兩個中德先進職業教育班,以及正在推進的以新能源汽車專業群建設為重點,新能源重卡以金龍重卡、寧德時代,乘用車以奇瑞汽車、比亞迪新能源車產業學院正在推進,汽車產業實踐中心布局、產教融合鄂爾多斯模式正在形成。五是教育教學改革有序推進。組建成立雙高辦、項目辦,全面推進“雙高?!苯ㄔO和重點工作、重點項目落實。推進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整合、教學實訓設備更新工作,正在實施的中德先進職業教育合作育人項目改革在育人理念、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方面有了極大提升。六是國際交流合作逐步推開。堅持“教隨產出,產教同行”,依托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經世學院、經世學堂”、中蒙合作“駿馬工坊”,騰訊教材資源國際化等推動“職教出?!薄S杏媱澖M織安排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出國學習培訓。七是師生技能大賽常態化開展。常態化開展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培育選派優秀師生團隊參加市、區、國家各級各類技能大賽,獲獎層次逐年提高。
(三)師資隊伍建設思路逐步清晰
一是高層次人才引育力度逐步加大。近年來,引進、培養博士12名,引進高層次人才、技術能手等各類人才62人,遴選銀齡教師21人次,匯聚校內外優質師資資源,提升教師隊伍育人能力。
二是教師培養培訓不斷加強。制定落實《教師學歷提升管理辦法》《教師助教制度》《教師隊伍建設五年規劃》《教師企業實踐鍛煉管理辦法》等制度,鼓勵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企業實踐鍛煉和專業技能培訓,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開展新入職教師培訓、教師心理輔導,專業教師業務能力、教師職業素養培訓。支持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科研項目,提升教師綜合素養。
三是充分發揮兼職教師作用。積極協調市教體局、人社局等部門參與共同制定《職業院校兼職教師管理辦法》,將兼職教師權利、義務和待遇以及將選派兼職教師數量質量作為認定評價產教融合型企業等的重要指標依據。提升現有兼職教師待遇,結合教學效果、學生反饋等給予兼職教師額外獎勵,實施按項目或崗位等支付報酬方式。暢通兼職教師發展渠道,將兼職教師納入教師培訓體系,開展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培訓。
四是教師激勵機制不斷完善。完善教師績效考核制度,將教學質量、科研成果、社會服務等方面納入考核指標體系,對表現優秀的教師給予表彰和獎勵。設立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等榮譽稱號,激勵教師積極進取,在雙高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由學院黨政辦和雙高辦牽頭制定獎勵辦法,獎勵在本輪雙高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
(四)高質量發展初見成效。“金專業”建設,1個專業曾獲批國家重點專業、骨干專業建設,1個專業獲批自治區特色專業建設,2個專業曾按市級重點專業建設,5個專業按院級重點專業建設,緊密對接地區產業發展設置專業,淘汰不適宜專業,設置緊缺急需專業。“金師”建設,學院現有2名國家級技能大師、1名自治區級技能大師、2名鄂爾多斯市技能大師,全國煤炭行業大師5名,2個團隊獲教師教學能力大賽自治區二等獎,3個團隊獲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國家三等獎,在鄂爾多斯市政府支持下建設科研創新團隊14個、教學創新團隊3個(其中1個團隊獲自治區教學創新團隊),建設10個教學名師工作室。“金基地”建設,國能神東集團投入原值約1.1億元設備建設煤礦智能開采產教融合實踐基地,汽車產業實踐中心建設強國建設項目,內蒙古晴投能源投入400余萬元建設0.8MW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綠色校園建設試點,蒙蘇經濟開發區化工安全技能實訓基地,內蒙古“聯通5G應用基地”,協助2家企業獲批自治區產教融合試點企業?!敖鹫n”建設,建成“知識圖譜”體系,建成自治區級精品在線課程1門、一流核心課程1門、共建專業教學資源庫1個,院級精品在線課程14門,在建在線精品課程30余門?!敖鸾滩摹苯ㄔO,2025年我們繼續推進立項47部教材建設,組織完成10部以上教材立項,支持和鼓勵活頁式、數字教材等形式教材建設。力爭教材選用“十四五”規劃優質教材比例達到85%以上,積極籌備“十五五”規劃教材立項。1部教材已獲評“十四五”規劃教材。
(五)服務區域發展能級不斷提升
一是科技創新服務產業水平不斷提高。2024年參與申報自治區以上課題18項,到賬經費60萬元,市級課題34項,到賬經費200萬元,學院課題立項65項,包括二類項目共支持經費47萬元,橫向課題5項,到賬36萬元,發明專利3項,科技成果轉化2項,力爭建設自治區級科研平臺。
二是培訓服務企業能力不斷增強。正在推進汽車產業實訓中心、鄂爾多斯能源化工產教融合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正在籌劃“應急安全產業學院+安全應急公共實訓基地”項目。堅持職業培訓與學歷教育并重,開發立體化、可選擇的產業技術課程和職業培訓包,全面支持“互聯網+教育培訓”發展,打造職業技能在線培訓精品課程。全年培訓達到1萬人次以上,實施“雛鷹計劃”,面向中小學開展生產實踐和職業體驗活動、開設職業類選修課程。
三是人才培養量質雙提升。學校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對接融合,畢業生數量逐年提升近年穩定在1500人/年,人才培養與產業企業需求的契合度和適應性明顯增強。畢業生去向落實率超 95%,專業對口率超 70%,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雙超95%。
二、存在的問題和短板
一是我們的制度建設還跟不上。建立科學的項目管理、職稱評聘制度,完善的內控制度,有效的激勵獎懲、績效考核制度,還是我們的短板。
二是兩支隊伍建設上還不夠有力。干部隊伍服務人才培養、服務核心工作的意識、理念還需要加強。教師隊伍教學能力、實踐能力仍需提升。人才環境還不優、人才作用發揮不充分。師資隊伍的拔尖、挑樑意識還不強,甚至有部分人還沒有認識到當前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更不能把握稍縱即逝的職教發展機會,也沒有把思想行動統一到學院核心工作上來,還處于不學習、被動接受狀態。
三是數字化賦能保障能力不足。我們對接職教數字資源的條件不足、渠道不通,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夯實基礎設施、整合數字資源、打通數據壁壘。教師數字素養、應用數字資源能力仍需提升。
四是有成效的教科研成果偏少。很多東西都是我們自己認為是成果,跟人家一比我們是小巫見大巫,拿不出手、上不了臺面、安于現狀、突破不了天花板現象存在不少。
三、“新雙高”建設的思路
總體目標是,通過新一輪“雙高”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建立,11項重點任務統籌推進成效明顯,2-3個職業本科專業建設取得實質性建設成效。中國特色學徒制試點典型案例基本成型,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產業學院等產教融合的載體和平臺基本建立,產教融合高質量的格局基本形成,聚合資源、融通校企、融通身份、融通利益的成效顯現,現場工程師培養、訂單培養成為常態,實現業內都認可、當地離不開、國際可交流。建設產教融合典型例1項,建成1-2個自治區高水平專業群、2-3個院級高水平專業群。
按照“產教結合、分類推進”的原則,擬建設自治區級高水平專業群3個,煤炭智能開采技術專業群(專業群包含:煤礦智能開采技術、礦山機電與智能裝備、安全技術與管理、電氣自動化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新能源汽車專業群(專業群包含:新能源汽車技術、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煤炭清潔利用專業群(專業群包含:煤炭清潔利用技術、應用化工技術、煤化工技術、分析檢驗技術、化工安全技術專業)。擬培育建設院級高水平專業群: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專業群包含:機電一體化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技術、智能焊接技術),發電運行技術專業群(專業群包括:發電運行技術、新能源裝備技術等專業),酒店管理專業群(專業群包括: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中文專業),培育建設建筑工程技術、信息安全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與會計等專業為重點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