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家長朋友們:
大家好!
五月是一年一度的心理健康月,今年的活動主題是“培育積極心態,增強心理韌性”,這不僅是對高校學生心理發展的深刻呼應,更是向家庭和社會發出的共同倡議:幫助年輕一代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找到內心的平衡,增強抗壓能力,以更積極健康的心態走向成熟與獨立。
大學階段,是學生從少年走向成人的重要過渡期。這一階段,他們要獨立面對學習壓力、人際交往、未來規劃、情感探索,甚至偶爾的孤獨與迷茫。對于很多學生而言,這些挑戰可能帶來情緒的波動、行為的變化,甚至心理上的困擾。而在他們“脫離”原生家庭,進入校園的當下,家長的角色也悄然發生著變化——從“指導者”逐漸轉變為“支持者”和“傾聽者”。
一、積極心態,是孩子走得更遠的底氣
積極心態并不是意味著對問題視而不見,而是鼓勵孩子用一種更加理性、主動和建設性的方式去看待和解決問題。研究表明,具備積極心態的年輕人,更容易從失敗中恢復,更有動力面對挑戰,也更能在人際關系中保持良好互動。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
引導孩子正向看待挫折。生活中難免遇到失敗和不如意,關鍵是幫助孩子從失敗中發現成長的機會,而不是一味強調成功。
以身作則傳遞樂觀。孩子是家庭氛圍的“吸收者”,父母自身積極的態度和情緒管理方式,將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
肯定努力而非只看結果。用“我看到你很努力”“你能堅持下來真的很不容易”等話語,增強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二、心理韌性,是孩子穿越風雨的能力
心理韌性是一種“逆境中的恢復力”,指的是個體在面對壓力、逆境、創傷或重大挑戰時,能夠有效適應、自我調節并從中獲得成長的心理能力。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培養,離不開自我認知的加強、人際支持系統的建立以及合理的情緒調節機制。
家長的角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給予空間,但不放任。尊重孩子的選擇權和自主性,幫助他們建立解決問題的信心,同時在必要時提供建議和支持。
關注心理變化,及時溝通。若發現孩子持續低落、情緒起伏大或行為異常,家長應溫和而堅定地表達關心,必要時鼓勵其求助專業心理服務。
建立穩定的情感支持。即使身處不同城市,家長的一通電話、一條溫暖的消息、一次傾聽的耐心,都是孩子內心的依靠。
三、共同打造支持性的家庭心理環境
孩子的心理韌性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一個有支持、理解和開放溝通氛圍的家庭,更能培養出有韌性、有擔當的青年。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在不斷努力,而家庭這一環節同樣不可或缺。
在心理健康月這個特別的時刻,讓我們一起:
學會與孩子“共情式溝通”,少一些說教,多一些傾聽;
用包容和接納代替指責和否定,鼓勵他們表達真實的想法;
接納情緒的多樣性,理解孩子的“脆弱”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孩子在成長,我們也在學習如何成為更懂他們的父母。希望家長朋友們與學院共同努力,在愛與理解中培育孩子的積極心態,在支持與尊重中增強他們的心理韌性。讓每一位年輕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心有所依,步履堅定。
讓我們攜手溫暖相伴,為青春護航!